首页 / 社会 / 正文

承载着岁月记忆的老手艺——竹编

2020年05月18日08:33   来源: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

  早些年,竹编小物件斗笠、竹篮、竹筐在大家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都是由手艺人精心制作出来的。如今,竹编手艺正在慢慢淡出大家的视线。不过在宿迁市泗洪县四河乡中潼村,一对年近古稀的竹匠夫妻,还一直坚持着这门老手艺。

  初夏闲暇的午后,在宿迁市泗洪县四河乡中潼村,一对老夫妻正在制作竹编。70岁的张发生在大门口劈竹篾,老伴武献华则在房间里耐心编织。两位老人使用的工具都十分的古旧,但依然趁手好用。

  张发生老伴武献华说:“30多年了,就这个工具用了30多年。(竹条)劈成篾子,要打,打过了要撑,还要编筛框,还要编筛圈,弄好了才能织。”

  武献华老人说,竹编的工序非常复杂,需要十几个步骤,不过最关键的还是之前的劈竹篾,这个活自己做不来,都是老伴操刀。您瞧,锋利的刀具在张发生老人的手里特别听话,总在靠近手指几毫米的地方贴着竹子游走,不一会儿,一根四五米长的竹条被劈成了两半。在竖着劈完之后,每条竹篾不过2、3毫米宽,接下来才是最考验技术的,老人要把只有1毫米左右厚度的竹篾,再均分成3层,做成蔑丝。

  蔑丝的薄厚和均匀程度,直接影响到竹编产品的美观和质量。做斗笠的竹篾要薄如纸片,一片竹子需要劈成5到6层,筛子的要求会低一些,劈3到4层就够了。

  竹匠张发生说:“我们这个村子很早以前大部分人家都会这个,我十几岁的时候看人家做,我也就跟着学的。我母亲会编,她不会劈,我就买点竹子,学劈篾子。”

  刚学劈篾的时候,总是会在竹节处断掉,这样就会浪费材料,而且伤到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练习多年之后,蔑丝劈得越来越好,甚至眼睛都不用看着,劈篾完全凭感觉。

  小时候和母亲配合,成家之后就变成了张发生劈篾,妻子武佩华编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很多人靠制作竹编,四处赶集售卖,得以养家糊口,夫妻俩也是如此。不论是竹筛、斗笠,还是竹篮、竹筐,只要有样品,他们都能做出来。因为美观、耐用,夫妻俩在十里八村都有口碑。

  竹匠张发生说:“六几年到两千年这样子,家家都需要淘粮食,离开筛子就不行,筛子筛,篮子挑,做好饭,锅上要用列巴子蒸饼馏馒头。我们东西弄到上塘街卖,就有人要跟我们学,自动带口粮带钱来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夫妻俩经历了竹编生意最好的时候,不过慢慢地,经济发展了,这些小物件有了替代品,带来的收入也就降了下来。

  如今,四个子女成家立业后都十分孝顺,编竹编成了老两口晚年生活的乐趣,忙活一天能做5、6个斗笠,或是3、4个竹筛,有专门的厂家定期上门收购,每年也能增加2万多块钱的收入。经历过竹编手艺从吃香到落寞,两位老人也很能看得开,他们最大的心愿还是有年轻人愿意来学习,不让老手艺彻底失传。

  据了解到,中潼村地处苏皖交界,自清朝时期就因竹编技艺远近闻名,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16年中潼斗笠已经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受到了大家的重视,为了让竹编手艺传承下去,当地人也想了很多办法。

  宿迁市泗洪县四河乡中潼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潘加国说:“往工艺上面发展,才能够在中潼这边传承下去,我们也会组织年轻人,来跟老师傅学习竹编艺术,不能从此沉没。”

  老手艺里承载的是岁月的记忆,希望老两口这手绝活不要失传,如果您对竹编感兴趣,可以联系我们9688968热线,张发生老人愿意免费传授。

总共: 1页   
作者:高雅 ,方正

南京厚建软件 LivCMS 内容管理系统http://www.hogesoft.com 授权用户:http://www.xic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