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权威发布 / 正文

宿迁市政府办公室最新通知

2021年05月29日10:15   来源:宿迁市人民政府

0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迁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宿迁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市政府五届七十三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5月17日

  宿迁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

目  录

  1. 前 言………………………………………………….….1

  2. 第一章  概  述.................................………...3

  3.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9

  4. 第三章  总体设计.....................................12

  5. 第四章  主要任务.....................................16

  6. 第五章  县区智慧城市建设要求.................57

  7. 第六章  实施计划.....................................60

  8. 第七章  建设运营模式..............................63

  9. 第八章  保障措施.....................................66

前  言

  新型智慧城市是智慧城市建设新阶段,是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引领和驱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是形成智慧高效、充满活力、精准治理、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发展新形态和新模式。新型智慧城市是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核心载体。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视察时指出“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视察时指出“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便利化水平,让群众少跑腿”。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视察时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升级蝶变过程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提升城市管理决策水平,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推进智慧治理,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居民幸福感的强大驱动力。

  宿迁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互联网+’融入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各个方面,加快智能城市建设,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加快信息化进程,推动信息化与科技创新相融合、信息化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信息化与城市建设相融合,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不断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2019年宿迁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智能信用、智能交通、智能城管、智能健康、智能人社,加快重点区域智能城市应用系统建设,增强市民‘智能’感受度”。宿迁建设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智慧城市,能够为城市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带动经济和社会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宿迁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是宿迁率先打造全国中小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杆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性文件。《规划》立足宿迁实际,分析了“智慧宿迁”实施以来的城市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提出宿迁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总体框架、主要任务、实施计划和体制机制保障,力求通过高起点、高标准、前瞻性、系统性的总体规划,指导全市各部门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第一章  概  述

  现阶段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建设落实智慧城市新理念的重要机遇期,是以信息化引领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融合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新形态的重要阶段。在此大背景下,宿迁市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协同推进,最终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行政职能转变,以及社会治理能力、民生服务能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

  一、面临形势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为宿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到智慧城市群渐成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新载体、智慧城市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实际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智慧社会发展重要抓手,是以信息化创新引领城市发展转型,以及提升社会治理、服务民生利益、优化生态环境、发展产业经济的必然要求。

  2.城市发展内在需求为宿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宿迁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城市,1996年建市以来,通过宿迁人民的奋力拼搏、艰苦创业,创造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奇迹。宿迁是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辐射的重要门户城市、江苏生态大公园、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中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是沿东陇海线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技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承载力,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3.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为宿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并促进应用创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支撑,借助新技术建立动态准确的社会综合治理和各业务领域管理服务体系,促进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推动数字经济的融合创新。

  4.先进地区建设经验为宿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示范借鉴。近年来,上海市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基础设施、应用牵引、产业集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广东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通过实践与探索,形成了“数字政府”建设的“广东样本”。杭州市深入挖掘科技对数字经济的牵引作用,试点新技术、新模式,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形成全国影响和示范。先进地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政府、数字经济领域的成功探索,为宿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发展基础

  近年来,宿迁市围绕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电商之都、首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宿迁已建成全光网城市,位列苏北第一,全省第二,全光网工程获评“智慧江苏”建设重点示范工程。4G网络城乡全覆盖,全市5G个人用户已达66.4万户。在全省率先试点建成覆盖主城区和县城的窄带物联网(NB-IoT),并已在智慧路灯、智慧井盖、工地扬尘监控、智慧海事、智慧消防栓、远程燃气抄表等场景试点应用。由京东投资建设的京东云华东数据中心总规模为16000个机柜,一期6000个机柜可提供30万台以上服务器运营能力,二期10000个机柜可提供40万台服务器的运营能力,计划于2020年交付使用,为全市政务信息化整合共享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2.政府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宿迁电子政务外网贯通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并通过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市政务云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已有67个部门所属的173个信息系统迁入政务云运行,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于2018年8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基础数据库初步建成,目前已汇聚全市61个部门2888组目录14亿条数据,并与省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无缝对接。2020年4月,启动智慧城市综合运行平台(一期)建设,围绕“一屏管全城”理念,初步实现了“态势全面感知、业务协同联动”。市公安局已建成宿迁城市交通大脑,立足宿迁现有的道路条件,充分挖掘信号系统的潜能,缓解高峰期东西方向交通压力较大的问题,提升车辆通行效率。目前已有19个部门通过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以自动填表、实时核验等数据应用方式,调取政务数据220万余次。公共信用信息体系成效显著,宿迁市获批第一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信用建设处于全国前列。“互联网+政务服务”初见成效,6大类1323个权力事项实现“不见面”网上办理,企业群众办事更便捷。市场监督管理局建设成国内首个电商电子营业执照区块链应用平台,达到数据保密传输、参与方共享、同步更新、不可篡改等监管要求。文广旅游局已完成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并被评为江苏省2018年度智慧旅游示范项目。市卫生健康委已部署主城区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计划免疫分布式数据中心。

  3.城市产业基础夯实。“互联网+工业”步伐加快,2019年宿迁市重点开展两化融合项目建设,涉及主城区、县区36个重点项目,2020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京东云计算有限公司实施宿迁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371”工程,加快全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2%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左右,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增长15.3%。结构进一步优化,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89.9%。企业质态持续向好,深入实施“521”工程,三年累计完成兼并重组企业219家、设备投资超千万元技术改造项目1090个,新增股改挂牌上市企业53家。斯迪克新材料公司成功登陆A股市场,填补了我市8年未有企业IPO的空白。载体支撑不断增强,宿迁经开区、泗洪经开区、宿城经开区在全省排名实现进位,六个共建园区考核全部进入全省前十名。苏宿园区荣获南北共建园区排名“十连冠”,园区面积获批拓展15平方公里,苏宿合作迈入新阶段。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农业质态不断提升。花木、果蔬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我市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园的地级市。高标准农田达462万亩、生态高效农业面积达274.5万亩,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成功落户,国家级龙头企业达6家,“宿有千香”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24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60%。

  三、存在不足

  1. 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尚需提高。各城市管理部门现有业务系统建设多局限于部门自身业务需求,形成“信息孤岛”,跨部门业务整合和协同体系尚未建立。智慧感知、模式识别、实时预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社会治理之间的融合还未形成。缺乏统一智慧城市综合运行平台来协助城市管理者站在城市总体层面直观有效的纵览全局,全面掌握城市综合运行状态信息,同时实现对重大事件跨部门的协调指挥。

  2. 信息化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欠缺。全市产业信息化水平总体不高,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尚未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仍以垂直的行业应用为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链尚未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缓慢,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规模较小,信息化对传统优势产业驱动和引领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3. 基础支撑体系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电子政务外网向村(社区)延伸方面,尚未完全实现全贯通。政务云平台存储能力需进一步加强。物联网感知体系不健全,行业应用数据未能完全接入。数据应用治理体系不完善,针对数据采集规范性、数据质量、数据更新机制、数据血缘追溯等问题,目前还缺乏动态交换和容错反馈的校核机制,无法保障数据应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数据共享开放和已汇集数据应用程度较低,数据红利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4. 部门间发展水平不均衡。受资金投入、管理体制、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部门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发展水平较高的部门已实现数据和业务双轮驱动的跨部门业务协同和大数据辅助决策与智慧治理。但同时,部分单位还停留在业务流程数字化阶段,对数字政府、城市精细治理以及大数据驱动的政府体制改革等现代治理模式认识不足,整体上呈现发展水平强弱不均态势。

  5.信息化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市直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专业能力与业务需求差距较大,大多数部门没有信息化专职机构,无法从全单位统筹角度协调推动部门内部和跨部门间业务及数据融合。本地化软件和电子信息企业较少,缺乏区域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提供本地化的专业服务,“重建设、轻应用、缺运维”现象普遍存在,使得信息化建设成效大打折扣。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宿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定位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提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建设目标,设计宿迁新型智慧城市总体架构,从整体上保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正确、定位精确、目标明确。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新一代新型基础设施为支撑,聚焦社会治理更精细、民生服务更便捷、全面赋能数字经济三大建设重点,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更高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高效率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更高质量助力经济转型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引领、全面建设,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一次规划,分布实施。立足宿迁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强化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完整的宿迁市新型智慧城市设施纲领。按照整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的思路,统筹宿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工作,按照急用先行、先急后缓的要求,分阶段、分步骤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突出重点,聚焦场景。以政府侧、市民侧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聚焦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规划设计好管、好用的解决方案和应用系统,为群众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智慧的公共服务,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统分结合,平急切换。加强共性支撑平台的统筹规划建设,为各部门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各部门结合业务需求,基于共性平台开展个性化应用建设,实现统分结合。围绕城市日常运行管理、城市突发事件管理要求,探索构建平急切换市域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实现“一网管全城”。

  数据驱动,业务协同。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全力推动数据采集、治理、开放、共享、分析利用工作,形成“汇聚数据、挖掘数据、应用数据”的良好氛围。着力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推动跨部门、跨系统的业务融合于高效协同。

  政府主导,合作共建。强化政府在规划引领、统筹协调、政策扶持、应用示范、数据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探索智慧城市政企合作,建设运营一体化新模式,不断增强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能力。

  三、建设目标

  围绕建成特色鲜明的全国中小型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杆,创新运用智慧感知、物联网、大数据、5G等新技术,打造透彻感知、全面互联、高效协同的大数据创新应用“宿迁模式”。

  (1)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强宿迁政务云平台运维服务、容灾备份和安全保障能力,按需扩容资源,为全市提供统一的数据计算存储服务。加快5G网络建设,实现商圈、景区、车站等重点公共区域全覆盖,推进基于5G的示范应用。统筹建设城市窄带物联网和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延伸覆盖。推动城域物联感知网络建设,物联传感设备广泛应用于交通、能源、给排水、环保等城市公共领域。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

  (2)社会治理更精细。推进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加快“综治、城管、应急”三网融合,提升基于大数据的社会治理能力。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构建“大综治、大城管、大交通、大应急”的四大治理格局,公共服务配置水平及宏观决策能力明显提升,精细精准的新型智慧城市管理覆盖全市。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强化新技术在市场监管、水务管理、住建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把管理和服务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空间,覆盖所有不同类型的人群,提供更精细服务。

  (3)民生服务更便捷。加快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与集成,便民服务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交通出行、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智慧化水平明显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民生领域加快运用。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4)数字经济更繁荣。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变革,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服务业、旅游业、工业企业的管理模式、生产经营模式以及公众消费模式变革的促进作用,实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以促进城市商圈繁荣为切入点,以数据资源应用为手段,提升商圈运营能力。推动智慧园区建设,提升一体化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新时期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5)网络空间更安全。通过安全管理体系、安全运维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建设实现对大系统、大平台、大数据的防护、检测、响应和恢复,形成可信、可靠、可控的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重点业务系统根据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要求进行自主定级,按照技术“从面到点”、管理“从元素到活动”对传统信息系统、政务网络、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物联网构筑安全防护体系,建成安全可控的网络环境、健康有序的网络秩序。

  第三章  总体设计

  一、系统架构

  宿迁新型智慧城市是满足多平台、多数据库和多重应用的开放型复杂巨系统,整体建设宿迁新型智慧城市“1334+N”系统架构。具体以智慧宿迁运行指挥中心为基础,聚焦社会治理更精细、民生服务更便捷、数字经济更繁荣三大领域,以推进综合治理、数字城管、应急管理“三网融合”和构建大综治、大城管、大交通、大应急“四大治理”格局为重点,打造N个智慧应用场景。

  二、技术体系

  以“打牢共用、整合通用、开放应用”建设理念为指引,构建“一网、一云、两平台、两体系”的宿迁新型智慧城市技术底座,建设城市综合信息网,完善宿迁政务云,建设技术支撑平台和智慧城市综合运行平台,建立安全可信与标准规范体系,支撑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与数字经济三个方向的业务应用。

  一网,城市综合信息网。在物理分散、逻辑统一的规则下,构建覆盖广泛的城市物联感知网。优化升级城市高速宽带网络,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四级延伸和承载能力,实现5G覆盖。推动视频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领域应用。

  一云,宿迁政务云。打造统一政务云服务,促进通信和计算资源集约化利用,为实现城市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应用高效运行、网络环境安全可信等提供基础支撑。城市大数据起到“汇聚数据、共享数据、应用数据、挖掘数据”的关键性作用。充分利用城市海量数据资源,建设城市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支撑社会治理全方位变革,促进业务应用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深度融合应用。

  两平台,技术支撑平台和智慧城市综合运行平台。技术支撑平台以打造“一个通用技术支撑体系”为目标,加快数字化转型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建设应用,建设支撑智慧城市各业务应用共享共用的统一技术服务,形成统一开放的共享技术环境。智慧城市综合运营平台以推进城市运行信息的普遍共享和跨部门、跨层级融合协同为目标,通过平台建设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的态势监测、考核监督、指挥调度、辅助决策和综合展示。

  两体系,安全可信和标准规范体系。安全可信体系是支撑宿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安全的核心要素,以“可信、可管、可控、可测、可评”为目标,基于业务应用的安全保障需求,构建安全监测、响应、溯源、响应能力。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是保证宿迁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落地和建设过程管理科学合理的关键,通过构建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实现宿迁智慧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更规范、建设更科学、合理。

  三、系统功能

  全景呈现城市运行状态。依托各类感知系统,尽可能做到全面实时感知人流、车流等城市生命体征的变化。

  精准管理城市日常运行。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不断提升城市日常管理工作的精准性、协同性。

  灵敏高效处置突发事件。借助一体化运行指挥平台,实现对突发性事件处理的快速联动、灵活高效、直达现场。

  预测预判城市运行状态。借助系统的综合分析和预警预测等功能,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智能分析和预测预警。

  高效便捷服务市民。广大市民能够方便快捷获得在线的“一站式”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系统还可以为市民选择提供建议方案和智能服务。

  四、系统特色

  三网融合。对现有政法综治、城市管理、应急管理三个网格进行整合,以此为基点,探索建立全要素网格,实现功能整合一体化。在此基础上,推进综合治理、数字城管、应急管理“三网融合”,实现系统互通、数据共享、指挥一体。

  跨部门融合。按照“三融五跨”的要求,着眼于构建“大综治、大城管、大应急、大交通”目标,在不改变部门原有业务操作的基础上,打破现有业务的条块分割,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涉及城市管理、应急管理、综合治理、交通管理等方面业务进行整合,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系统全面对接、工作一体联动、业务闭环管理。

  观管一体。在“1334+N”系统架构下,围绕打造既是业务系统又是管理系统的目标,平时各部门依托各专业平台和系统实施业务管理及操作,市级平台重点对指标数据进行监测。战时,由市级平台统一指挥调度到具体单位、具体点位和具体人员。

  可感可视。在智慧城市界面展示上,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数值数据可视化,通过折线图、柱状图、散点图、K线图、饼图、雷达图等单一或混合图表的形式展现,将单调的数字、文本转化为形象的图形进行表达,让受众清晰理解。

  界面多层叠加。在系统界面可视可感的基础上,对重点区域实现多层叠加,在一张图上实现全要素呈现。

  算法精准智能。根据系统的功能定位和运行管理需要,创新设计不同类型和不同主题的运算模型,不断增强系统的综合分析和预测预警能力。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依据宿迁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1334+N”系统框架,围绕“一网、一云、两平台、两体系”的宿迁新型智慧城市技术架构,规划重点任务。

  一、构建城市综合信息网

  重点建设城市综合信息网包含城域物联感知网、城市视频接入网、5G网络以及电子政务外网,加快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网络。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速率,提升网络质量,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一)建设城域物联感知网

  按照“分散采集,统一管理,共享使用”原则,因业制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全市传感设施布局,加强交通运输、环境监测、建筑管理、市容环卫、公共设施等领域的城市物联感知终端建设,构筑满足不同业务带宽、传输距离、终端功耗、网络覆盖率等业务应用场景需求的城市级传感网络和统一的物联感知管理平台,通过物联感知终端的分散部署、共享使用,实现感知信息精准标识、安全接入,形成一体化全方位的城市资产感知体系。

  (二)建设城市视频接入网

  构建城市视频接入网,独立于公安视频专网之外运行,用于汇接社会单位视频监控资源,并通过视频安全网闸实现与公安视频专网间的物理隔离和数据安全交换共享,保证公安视频专网的网络边界安全,实现前端各类复杂网络的安全透明接入,打通与社会资源接入网间的安全传输通道,实现视频图像信息的安全加密传输,并保证不改变原有网络,不影响社会单位原有系统及应用。

  (三)加快5G网络建设应用

  加快5G网络建设与示范应用。制定5G基站建设阶段计划,积极推进4G技术向5G平滑演进,推进移动通信基站共建共享,城市重点区域率先完成5G覆盖以及商用试点。5G网络建网与商用同时布局,同步发展,开展5G自动驾驶、健康医疗、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超高清视频应用等典型场景的示范应用。运用5G技术加强旅游资源推介,为旅游业带来新活力。

  提升互联网承载服务能力。推进互联网骨干网、城域网结构优化和关键环节扩容,构建高速传送、灵活调度和智慧适配的骨干传输网络。提升骨干网互联互通水平,实现家庭用户宽带接入能力全面达到千兆,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接入带宽达到万兆,显著提高用户宽带接入能力。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全面向IPv6演进升级。开展IPv6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强化网络安全。统筹各级互联网出口管理,完成各有关部门互联网出口整合。

  (四)完善电子政务外网

  优化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拓展网络覆盖范围,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并与省电子政务外网传输骨干网安全对接的统一网络平台。优化网络结构,强化网络管理,提高网络承载能力,逐步满足业务量大、实时性高的网络应用需求。建立统一运维服务体系,推动电子政务外网运维向集中管理、统一服务转变。推动各领域政务专网整合,逐步实现各部门政务专网部署的信息系统向电子政务外网迁移,打造全市统一的政务承载网络。

  二、提升政务云服务效能

  按照“整合、集约、安全、可靠”的原则,推进一体化公共性政务云建设,打造政务综合、政企融合的综合性信息共享和服务的政务云顶层体系架构。在现有政府购买服务的政务云建设模式下,强化政务云数据存储、处理、交换以及数据挖掘能力,提升运维服务能力,实现7*24*365故障响应,同时建立完善的容灾备份机制。

  (一)完善政务云弹性扩容能力

  提前谋划政务云计算存储资源需求,按照数据量每年增长约为30%的标准,合理制定政务云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年度需求计划,提前做好资源的调配和设备购置,满足各部门业务应用的计算资源弹性扩容需求,保证系统资源需求扩容的业务连贯性和稳定性。

  (二)强化政务云运维服务水平

  集中监测政务云核心资源设施运行状态,定期开展设备运行状态巡检,分析设备、网络巡检报告,及时发现故障隐患。按照ITIL标准或ITSS标准建设规范的运维服务管理流程,提升政务云维护效率与服务品质。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与应急响应,提升故障反应处置能力和速度。同时开展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期间政务云运行和信息安全保障。

  (三)建立云计算中心灾备体系

  从政务云平台以及承载的数据资源两个层面开展云计算中心灾备体系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和第三方云计算中心互为备份方式,建立异地数据备份和“双活”应用备份中心,确保信息系统应用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做好灾备系统日常维护、升级和更新工作。

  (四)建设城市大数据平台

  按照“一数一源、多元校核、统筹建设”的原则聚合数据库,整体提升现有大数据交换平台的功能和服务能力,完善数据管理、汇聚、治理、挖掘分析、共享和应用展示等功能,实现信息完全准确开放共享。完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对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数据的保护。构建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应急、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支撑智慧宿迁快速建设和稳定运行。

  1.提升现有政务大数据交换能力。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选取重点领域开展目录规范化建设试点,制定出台新一批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升级改造现有政务大数据交换平台,加快全市政务大数据资源共享。提供共享数据质量,优化共享交换流程,扩大共享交换范围。构建以网络和系统为中心的安全防护模式,确保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时和归集后的数据资源安全。

  2.完善城市公共数据资源库。以信息资源集约采集、充分共享、有序开发为目标,全面整合政府内部各独立、分散的应用系统数据,构建并形成全市统一、权威的社会信用库、电子证照信息库、法人信息库、人口信息库、时空地理信息库五大基础信息资源库,以及涵盖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数字经济等业务域的主题数据库。

  3.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面向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数字经济等各领域业务应用的数据分析挖掘服务,建设集流处理、实时分析、离线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构建人工智能算法模型,为数据资源的汇聚处理、数据统一存储访问和数据分析挖掘提供数据汇聚、数据存储访问和数据分析挖掘等工具支撑。建立高频数据通用服务包,提高部门业务系统响应效率。

  4.建设预测预警系统。依托井盖、路灯、气象、烟感等各类物联传感设施监测数据,通过数据算法、数据建模等技术手段,为综合运行提供预测预警,实现对城市运行可知可感。

  5.建设特色鲜明的数字驾驶舱。各个应用场景均以数字驾驶舱形式呈现,重点将各关键数据通过AI转换成直观的几何图形、图表或其他方式进行展示展现,并生成多个“指数”,根据受众不同,分级授权,清晰有效传达相关数据信息。

  (五)推进城市大数据治理

  1.城市数据治理能力建设。建设数据治理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参考模型,完善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主数据管理等主要功能,加强对数据的汇集、标准化、清洗、转换、关联、比对、标识等工作,实现数据产品标准化,全面提升数据质量。同时对数据中包含的某些敏感信息进行处理,隔离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保护数据安全。充分发挥数据的市场价值。

  2.城市大数据治理运营服务。稳步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在保护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尝试将社会数据和政务数据进行结合,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数据运营服务,针对金融体系征信、小微企业贷款扶持、低保人群审核等社会重难点问题探索基于多源数据基础的创新解决方案。

  三、构建共性支撑两平台

  围绕智慧宿迁建设的业务应用共性需求,以城市综合运行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安全可信保障平台建设为保障,构建智慧宿迁共性支撑体系,强化关键共性技术能力整合和统一赋能,为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业务应用建设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撑,实现数据融合、业务整合,消除数据孤岛,打造业务协同体系,支撑业务应用条块联动。

  (一)技术支撑平台

  建设支撑新型智慧城市各业务应用的统一技术支撑平台,提供统一时空信息框架和身份认证体系、集成物联感知终端管理、可信电子证照等应用支撑服务,打造开放、安全、共享的城市信息综合集成环境,为各行业、各部门提供共享共用的技术支撑服务。

  1.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依托人口、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统一以身份证号为信任根,围绕可信数字身份整合多种认证源和各种核验方式,构建全市统一身份认证中心。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身份的可信验证、自主授权。不断丰富和扩大统一身份认证的应用场景,逐步推进实名账户全市网上办事服务全覆盖,最终实现“一次认证、全网通行”。

  (1)建立全市统一账户库。依托人口信息库和法人信息库,为城市智慧应用提供统一的实名身份认证服务,利用数字证书、生物特征识别(面部、指纹、虹膜、声音识别)等技术手段,建立面向互联网用户(自然人、法人)、公务人员的全市统一账户库,实现便捷注册、多渠道身份核验,全市一号通用。

  (2)统一身份认证中心。以统一账户库为基础,以区块链技术为技术支撑,构建全市统一身份认证中心,包括统一用户身份认证服务、统一用户资源管理、统一权限管理和统一访问控制管理,为全市智慧政务系统、互联网用户(含自然人、法人)、公务人员提供统一身份认证服务。

  (3)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部门业务系统改造。按照统一规范,各部门业务办理系统接入市统一身份认证中心,实现推进全市业务办理系统的单点登录服务覆盖实体政务服务大厅、政务服务网、门户网站、移动服务、自助终端,实现城市智慧应用的身份认证大统一。

  2.统一信用服务平台

  以企业信用与个人征信为重点,全面整合政府和社会数据,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信用信息联动机制,实现全市社会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及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发挥跨领域综合监管效能,优化城市信用环境,提升城市信用文明水平。

  (1)建设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库。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公民身份证号码为标识,实施信用信息归集一体化建设,自动汇聚全市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信用信息,创新互联网信用数据获取渠道,健全数据处理和控制机制,形成覆盖全面、权威真实的自然人与社会法人信用信息库,为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供有力支撑。

  (2)完善社会信用服务系统。升级“信用中国-江苏宿迁”站点,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与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通过信用宿迁网站等渠道为公众提供信用公示、信用查询、信用异议、信用信息推送等社会信用服务。规范信用信息开放,全面支撑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等应用。

  3.可信电子证照平台

  加强电子证照资源汇聚,建设“无介质、等效力、全流通”的可信电子证照系统,提供电子证照发证、用证、电子印章认证、数字签名认证和信息加解密等服务,实现群众办事更便捷。

  (1)可信电子证照系统。迁移汇聚现有电子证照资源,按照国家统一规范,提供统一电子证照服务,个人和企业用户通过实名身份认证后,可通过统一的可信电子证照系统查看电子证照信息。应用区块链技术提升电子证照的可信度和真实性、降低电子数据存证成本,提高存证效率。实现规范、可信、易用的统一电子印章服务,为电子证照、电子文书、电子公文等“保驾护航”。提供统一接口,为签发的电子证照在市内办事提供支撑,实现电子印章制发、管理、验证等业务的规范和统一。

  (2)个人和企业电子证照创新应用。开展可信电子证照系统与微信和支付宝对接试点示范,开通“微信证照”、“支付宝证照”服务。用户通过实名身份认证后,电子证照同时保存至应用卡包和电子证照系统,个人和企业用户可通过微信、支付宝查看电子证照信息。支持在微信、支付宝提交电子证照,方便办事人提交办事材料,从电子证照提取信息自动填充在线申办表格,提升办事体验。

  4.视频融合服务平台

  整合跨部门、跨时域、跨平台、异构视频资源,建设视频图像信息库,形成视频共享调用接口标准,推动全市跨部门视频监控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全市统一的视频点位命名规则和点位地图,打造视频监控资源联网体系和视频资源利用体系。构建视频智慧分析模型库,对视频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数据转发和监控、标准化服务以及智慧分析。应用5G网络高速传输和人工智能视觉算法,全面提升智慧分析效率和准确度,提升全市社会面执法管控能力、事件处理能力、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1)汇聚视频信息资源。以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核心,整合各类视频资源,建立视频资源编目体系,构建视频信息资源库。定义系统统一服务接口,将各种不同平台协议转为统一协议,实现现有不同视频应用平台、新增监控设备和第三方平台的视频资源汇聚共享,形成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视频监控资源联网体系。

  (2)视频指挥调度系统。融合异源异构视频监控平台与设备,实现政府、行业单位及社会监控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分析、应用。依托各视频指挥中心和业务协同单位通信连接,实现视频会议、监控、图像调度、指挥协调等功能的业务融合,为视频业务跨部门、跨时域、跨平台可视化协同指挥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3)视频智慧分析系统。结合“雪亮工程”建设,全面整合各类网络化和碎片化视频图像资源,建设城市视频资源库。基于5G高速网络传输高清视频,提升视频监控与目标环境识别的传输和反馈处理速度。建立模式识别、行为分析、事件建模等智慧分析模型,对实时和历史视频进行研判辅助和智慧分析,使监控资源利用管理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5.时空大数据平台

  以统一的时空信息框架为基础,借助智慧传感器、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汇聚时空大数据,完善地理空间框架的时间特性、云特性和泛在特性,空间基准上升为时空基准,实现充分感知、互联互通、融合共享、业务协同、按需服务的时空信息架构,为其他信息在三维空间和时间交织构成的四维环境中提供时空基础,实现基于统一时空基础下的规划、布局、分析和决策。

  (1)时空大数据汇聚。通过离线拷贝、信息共享、互联网动态抓取等方式,实现基础时空数据、公共专题数据、物联网实时感知数据、互联网在线数据和宿迁特色扩展数据的汇聚。对数据进行统一格式、一致性处理和空间化操作,实现数据标准统一。开发数据引擎,提升时空大数据存储与访问效率,实现统一的时空信息服务框架。

  (2)建设时空大数据平台。以计算存储、数据、功能、接口和知识服务为核心,形成服务资源池,建立服务引擎、地名地址引擎、业务流引擎和知识引擎,连同时空大数据的数据引擎,通过云端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的服务发布、运维监控、安全管理,依托各类服务和引擎,实现用户需求智慧解析,提升平台智能化水平和服务百姓生活能力。

  (3)时空大数据移动平台。依托时空大数据云平台数据资源,应用移动互联网、5G、图像分割、数据压缩、多层次细节图像渲染等技术,增强移动数据驱动能力,实现移动版时空数据的更新和实时推送,快速构建满足多个委办局需求的移动端应用,实现时空数据共享权威、更新及时、应用敏捷的能力,丰富时空信息云平台的业务生态。

  6.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

  CIM以三维的城市空间地理信息为基础,叠加城市建筑、地上地下设施的BIM信息以及城市物联网信息,将传统静态的数字城市升级为可感知、动态在线、虚实交互的数字孪生城市,构建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模型,为城市敏捷管理和精细化治理提供数据基础。

  (1)建设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以规划建设应用为核心,建设城市规划数据、城市建设数据、城市管理数据的标准规范,明确数据交换的统一标准、数据格式、数据监管流程与职责、过程实施标准等,为全市各项建设提供统一标准化的数据资源支撑。以国家相关标准为基础,确保各类数据的合规合法性,并构建BIM数据标准规范,对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流程提供统一的数据标准约束。构建三维空间数据标准规范,实现倾斜摄影模型、BIM、地下管线等多源数据融合汇聚及展现。

  (2)城市CIM数据资源库。基于城市设计三维模型,建立现状三维成果数据库、规划三维成果数据库、规划实施数据库和规划编制成果库,形成三维辅助决策与信息展示平台。通过建设空间数据库,对所有的影像数据、矢量数据、BIM模型、倾斜摄影、三维人工建模、管线等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空间数据的输入、编辑、浏览、查询、统计、分析、表达、输出、维护与分发。建设现状及规划数据库,对地质数据、宏观经济数据、总规数据、控规数据、竣工数据城市设计模型等数据进行管理,实现涵盖全市各系统、各维度真实民生情况的综合表征。

  (3)CIM基础服务平台。CIM平台提供数据汇聚与管理、数据查询及可视化、平台模拟与分析、平台运行与服务等四大基础服务功能。支撑城市设计、绿色建筑、智慧社区、智慧管网等典型场景应用,实现对建筑能耗、气象、交通、城市安防和生态环境等指标监测数据的读取与统计、监测指标配置、预警提醒、运行状态监控、监控视频的融合展示。

  (4)“CIM+”应用。基于多源数据整合及CIM平台提供的基础服务,结合实际按需开展“CIM+”应用场景建设。

  7.物联感知管理平台

  按照“分散采集、统一接入、共享使用”原则,建设物联感知管理平台,将各部门根据业务应用需求分散建设的物联感知终端,接入城市物联感知网,并由物联感知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实现物联终端的统一识别和接入,物联信息的集成和分发,形成一体化全方位的城市资产感知体系。

  (1)物联网数据管理系统。全面梳理城市物联感知终端,建立物联感知设备管理规范,明确物联感知终端、网关、平台间的数据格式以及传递、交换、存储等要求。按照业务逻辑建立算法运算模型,实现对物理和虚拟世界的信息进行汇集、整合。实现融合多种传感器的综合展示,提高设备管理综合可视化水平。打造涵盖感知、采集、网络、平台、应用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安全,提供端到端加密连接。

  (2)物联感知智慧服务系统。加强对物联设备的控制,建设物联设备控制中心,使用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方式,自动分析数据质量,提供设备修复更新意见,优化物联设备组合能力。对服务的使用者提供定制服务功能,对数据进行定制的分析处理计算。建立基于物联感知设备的动态反应机制,提高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等领域业务应用的智能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8.人工智能平台

  基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语义识别等技术,建设人工智能平台,运用到新型智慧城市各业务系统建设的神经末梢、神经网络和智慧终端中,通过模拟人脑的逻辑思维与决策能力,提高对大数据检索过滤、分析决策的快速性与准确性,为业务系统提供图像处理、语音、语义分析等接口服务,实现对业务场景的实时分析和决策,提升管理效能,为城市智能化赋能。

  (1)建设人工智能平台。基于多种先进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框架,建设人工智能平台算法中心,整合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语义识别算法,封装为通用人工智能API接口。人工智能平台对外部接入的数据进行场景适配,调用对应的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业务系统。对人工智能平台的硬件指标监控、组件指标监控、服务指标监控、调用链监控、日志管理实行统一的运维监控和资源管理,保障平台安全、高效运行。

  (2)人工智能场景化应用。为交管、城管、应急、消防、住建、公安、环境保护等政府各职能部门提供事件信息的视频自动巡逻告警服务,提高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结合“我的宿迁”APP,实现市民线上线下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智能引导、常见问题智能解答,让市民切身感受到人工智能给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带来的变革。

  (二)智慧城市综合运行平台

  围绕“一屏观全城、一网管全城、一端惠全城”的总体目标,以智慧城市综合运行平台一期(智慧城管)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推进“综治、城管、应急”三网融合和构建“大综治、大城管、大交通、大应急”四大治理格局为核心,大力实施数据、系统、网格、资源、业务、人员等深度整合,实现指挥调度、协同联动、综合分析、预测预警、高效便民、效能监察等六大功能,最终实现实时感知发现问题、快速有效处置问题的能力,提升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让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

  1.优化平台门户界面。建设城市综合运行一张图,对接连通各单位业务系统,构建完整的城市运行基本体征指标体系,为跨部门跨系统的联勤联动增效赋能。

  2.推进三网融合。对现有政法综治、城市管理、应急管理三个网格进行整合,以此为基点,探索建立全要素网格,实现功能整合一体化。在此基础上,推进综合治理、数字城管、应急管理“三网融合”,实现系统互通、数据共享、指挥一体。

  3.建设一体化指挥调度和事件分拨系统。在保持现有系统已实现的各类发现受理渠道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发现受理渠道,构建集事件发现、分拨、处置、核实核查、监督评价的闭环处置流程,逐步建立以信息为核心、以事件为驱动的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体系。

  4.建设战时指挥系统。在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期间,平台可切换至战时指挥系统,由市级平台统一指挥调度到具体单位、具体点位和具体人员。

  5.建立智慧宿迁运行指挥中心。成立市级运行指挥中心,整合大数据中心、12345政府服务热线、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相关职责职能,实现对城市管理指挥平台、综合治理指挥平台、应急处置指挥平台和民生服务集成平台的统一管理。健全三级指挥体系,县(区)、乡成立指挥中心,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动、上下一体的组织体系和指挥能力。

  四、构建安全与标准体系

  (一)智慧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通过多种安全防御手段实现对大系统、大平台、大数据的防护、检测、响应和恢复,综合应对新型智慧城市安全技术风险。构建城市大数据安全防护平台,打造安全可控的网络环境、保护信息与信息交互安全、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秩序,建立健全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网络安全监测体系。

  1.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通过大数据安全建模分析,以检测、预测、响应、防护为核心,建立动态响应机制,识别正在发生的安全事件,掌握网络安全态势变化情况,对网络安全重大事件进行智慧预警、研判,实现事前预警、事中告警、事后追踪溯源并辅助智慧决策的功能,为网络系统的安全提供实时、动态、快速响应且主动的安全屏障,提升网络安全重大风险识别的大数据支撑能力。

  2.基础安全保障。支持云计算安全软硬件技术产品研发生产、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提升基础设施关键设备安全可靠水平,通过基础密码服务、云密码服务、统一信任服务、异构身份管理、安全审计和安全授权等国产应用软件,构建统一、安全可信、身份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体系,为城市网络空间安全防护提供基础保障支撑。

  3.网络安全运维防御。整合网络安全数据,通过关联分析与数据挖掘,构建智慧预警、趋势预测等功能,提升整体运维效能。部署云端服务器集群,完成恶意样本分析、篡改特征验证,进行漏洞扫描、攻防演练,主动发现系统的漏洞,及时补丁修复,提升产品防御能力。确立基于云基础设施、云网络、云应用层面的安全体系架构,提供差异化、定制化服务,构建全方位立体的安全运维防御体系。

  (二)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

  根据国家、省现行信息技术与安全标准规范,参考信息系统整合、数据管理融合、云安全防护、建设与运营等方面标准规范,重点制定《智慧宿迁安全集成规范》《智慧宿迁基础设施集成规范》《智慧宿迁数据集成规范》《智慧宿迁应用集成规范》四类标准规范,指导宿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行和管理。

  五、构建三类开放型应用

  在“大综治、大城管、大交通、大应急”四大治理的格局下,依托技术赋能支撑精准治理,形成一批社会治理新亮点。建设一批具有宿迁特色的民生服务应用,构建从“能用”到“好用”转变的民生服务新体验,提高民生服务工作效率和服务感知度。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数字经济新格局,推动宿迁市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社会治理更精细

  实现公共政策与公众需求的精细高效匹配、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核心在于全面、准确、实时地感知城市态势,实现包括横向和纵向在内的跨部门、跨层级工作的协同。丰富社会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主要包括:大综治、大城管、大交通和大应急四个维度内容。

  建设目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社会治理潜在的需求,对现有政法综治、城市管理、应急管理三个网格进行整合,以此为基点,探索建立全要素网格,实现功能整合一体化。在此基础上,推进综合治理、数字城管、应急管理“三网融合”,实现系统互通、数据共享、指挥一体。着眼于构建“大综治、大城管、大交通、大应急”目标,在不改变部门原有业务操作的基础上,打破现有业务的条块分割,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涉及综合治理、城市管理、应急管理和交通管理方面业务进行整合,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系统全面对接、工作一体联动、业务闭环管理。

  1.构建功能融合的大综治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对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的控制力,把握社会治安工作主动权”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通过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标准化城市,利用现有或新建物联感知设施、设备,推进智能感知等信息化科技手段应用。依托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构建“主动发现、智能推送、精准处置、高效联动”的立体化、信息化“平安宿迁”治理体系,努力使人民群众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实现智慧治理、宿迁长安。

  (1)智慧警务。全面提升城市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实现社会治安防控领域更紧密、基础建设更牢固、信息引领更精准、运行机制更顺畅。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共建共享”的原则,努力将宿迁打造成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标准化城市样板市。

  (2)智慧社区。对全市已建、在建的城市居民小区、城镇、集镇居民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城中村、城郊等地结合部开放式小区,按要求划分等级、分类管理。推进智慧社区社会治理创新,达到基础管控零差错、平安小区零发案、服务群众零距离的“三零”目标,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

  (3)智慧信访。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从服务信访群众、服务信访工作、服务领导决策三个维度上提升现有信访信息化水平,结合宿迁信访工作特点,按照国家信访局提出的“基础数据结构化、共性问题工具化、通用需求共享化、个性功能模块化”要求,基于宿迁市政务云平台,面向不同应用场景、不同服务群体、不同服务形式,打造全方位的智慧信访。

  (4)智慧司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理念和思路,加强社区矫正、企业、律师、公证、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监狱、戒毒、司法鉴定各类业务应用,做到以业务为导向,加强信息技术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升级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推动和12345政府服务热线互联互通,逐步建成“业务专网互联互通、技术标准规范统一、业务应用全面覆盖、信息系统高度集成、业务工作网上协同、信息资源深度共享、硬件设施充足稳定、安全保密有效可靠”的信息化体系,提升司法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5)智慧法院。全面推进案件集中送达,建设“宿法智达”平台,实行送达任务网上流转、集中办理,降低送达成本,规范送达标准,保障送达质量。全面推进电子诉讼,健全电子诉讼规则,探索全流程电子诉讼,实现立案、审理、执行、送达等环节在线办理。推进诉讼服务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的诉讼服务,努力建设一体化、标准化、智能化、集约化的诉讼服务体系。加强“江苏微保全”“互联网开庭” “江苏微解纷”等平台建设和应用。推进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跨部门数据交换,强化政法大数据平台应用。

  (6)智慧检务。全面建成应用层、支撑层、数据层有机结合的新时代智慧检务生态,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检察工作中的应用,助力提升检察机关司法办案的法律、政治和社会效果,满足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智慧办案、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需求,全面建成以开放共享为导向的智慧检务。

  2.打造精细智慧的大城管

  整合集成跨部门、跨领域信息资源,构建智慧城管融合联动数据应用体系,全面升级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具备移动化协调处置能力的大城管系统,形成全面感知、信息共享、协同作业、智慧高效的城市管理格局,大幅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1)智慧规划。进一步归集整合基础地理数据库、自然资源数据库等海量多元、多尺度、多时相数据,积极探索实现自然资源数据三维真实表达、综合空间叠加与在线应用。通过汇聚城市部件、地下管网、道路交通、市政园林、业务运行等数据,在统一坐标系中进行可视化呈现,实现智慧城市时空地理信息“一张图”。为智慧城市综合运行提供预警、分析、控制底层支撑,实现多规从“静态合一”向“动态合一”的可持续发展。

  (2)智慧城管。全面升级原数字化城管系统,增加移动化协同处置功能,引入智能分析视频以及物联网监控技术,提高重点问题派遣处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数字化水平。为下一步建设智慧城市综合运行中心全流程分办平台奠定基础。依托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将与城市管理有关的数据全面整合并呈现,不断丰富数据来源,实现城市管理体征的动态分析,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智慧化。通过对城市管理领域的各个业务进行数据监控,健全快速预警发现处置机制,依托宿迁市城管委高位考核考评和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职能,建立起城市管理重点难点问题快速响应机制,提供更加高效的态势感知、分析研判、监督管理、考核考评能力。

  (3)智慧供电。加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在智慧供电中的融合应用。整合智能电网数据资源,通过海量数据的计算分析和决策,挖掘信息和数据资源价值,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信息处理和智能决策能力,为各类能源接入、调度运行、用户服务和经营管理提供支撑。

  (4)智慧建设。基于“统一规划、协同建设、分级负责、资源整合”的原则,横向打通从规划到竣工运营的项目全生命周期,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信息化。实施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综合管控,实现对人员、机械、材料、环境的全方位实时监控,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控”。将劳动用工、工资支付情况作为企业诚信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拖欠工资企业“黑名单”制度,与全市统一的信用平台互联互通。

  (5)智慧管网。推进管网智能化改造,实时监测供水管网、排水管网、消防管网、油气管网、供热管网的压力、流量、温度、水位、有害气体浓度等参数。实现区域供水、排水、燃气、供热四类市政地下管线管网“智慧化”。

  (6)智慧物业。整合居住区物业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智慧应用,充分利用水、电、气等远程计量数据,打造条块结合、扁平高效的物业管理和服务体系。

  (7)智慧市场监管。以事中、事后动态监管为核心,以事前风险预警为补充,建立新型监管机制,通过风险预警智能化、监管手段信息化、企业服务便捷化、监管对象精准化、消费维权多元化,实现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新型监管模式。

  (8)智慧生态。围绕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推进环境监督管理智能化建设,加强污染源监控和污染治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打造“智慧环保”治理新格局,实现环境监管精细化、环境决策科学化。

  3.实现数据驱动的大交通

  大交通是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破解交通管理难题,全面提升我市交通管理科技化、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以构建人、车、路和谐共存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推进“城市交通大脑”建设,遵循数据驱动交通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转变的总体思路,融合跨部门交通大数据资源,加强交通系统与外部互联网数据对接与数据共享,实现交通运行状态监控,提升道路通行效率,打造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

  (1)智慧交通地图。全面建成高精度全要素可计算路网地图,整合公交运行、公共自行车、停车场等各类交通重要资源和交通节点,实现数字化、精准化数字管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技术、卫星导航系统与交通业务的深度融合,丰富和完善交通要素信息,构建覆盖对外交通枢纽及城市交通网络的全市大交通专用电子地图。赋予地图完善的路网、交通信息,实现路网全要素、交通规则的智慧关联,从“坐标地图”升级到真正的“交通地图”。实现高铁站、港口、码头等重要枢纽的数字化整合,市内聚焦道路、公交、浮动车、停车场、公共自行车等要素,形成交通底数“一张图”,更好服务智慧交通业务应用和拓展。

  (2)智慧交管。深化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建设,进一步织密全市的智慧绿路网络,通过交通容量、交通需求、交通状态等进行分析建模,实时监管交通流量、交通态势情况,开展调整出行时间和出行线路的精准诱导,实现城市交通可视、可测、可控。以构建人、车、路和谐共存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跨部门交通大数据资源,加强交通系统与外部互联网数据对接与数据共享,实现交通运行状态监控,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3)智慧公交。聚焦城市交通管理、市民出行效率提升和出行体验优化,实施大数据辅助决策,实现公交线网规划、公交监控调度、公交信息发布等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公交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4)智慧场站。实现各场站间的协同作业,并与省级、国家级场站平台实现数据对接。整合完善和新建现有场站信息化建设模块,实现“一站式登录、一站式查询、一体化作业”。整合场站内部综合信息资源,根据信息共享机制对社会有条件开放。实现场站数据信息与交通、物流、旅游等关联部门的数据共享。

  (5)重点车辆监管。对重点车辆偏离行驶路线、疲劳驾驶等异常情况进行实时报警提醒,及时提醒用户马上采取措施,阻止不安全驾驶行为。通过多种接口、视频监控结合GIS地图、GPS数据、卡口车辆通行数据、六合一接口等各种数据,进去全面、合理和准确地分析预警。按预警分析结果的严重性以四色(红色、橙色、黄色、蓝色)进行分级预警,清晰告知预警结果的严重程度。有效地从技术上、管理上解决重点营运车辆“超速、超载、疲劳驾驶”三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对重点营运车辆进行全网实时监控及交通事件、违章事件报警与处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与依据。使交通管理部门更好地进行指挥调度,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交通拥堵,降低交通尾气排放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

  (6)智慧物流。建设智慧的供应链体系与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打通物流信息链,形成高水平、个性化的现代物流体系。推广射频识别、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体系中的应用,完善第四方电子商务物流市场,积极吸引大宗商品企业和大型电商企业设立物流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和“个性化”物流服务,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智能化领先、服务化高效的区域特色。重点推进市综合性物流园区和专业化物流中心的智能化建设与业务平台建设,实现物流园区的智能化,同时加强各物流园区与中心的信息与数据共享,实现各大物流园区与专业化物流中心的信息与数据互联互通,形成协同效应。

  (7)出租车综合管理。实现出租车车辆调度、行车轨迹、安全服务、驾驶员综合考评、城市出租车综合运营等多维度管理。在为政府做好出租车管理的同时,也为市民出行提供安全、便捷出行保障。

  (8)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整合重点车辆船舶执法、客运站与枢纽综合管理执法、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管理及执法,实现执法数据共享,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效率。

  4.建设体系健全的大应急

  以日常运行管理、跨部门统一调度和重大事件联动指挥为核心,以应急管理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慧预警、扁平指挥、快速处置、精细监管、人性服务为目标,建成全域覆盖的应急感知网络、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先进强大的大数据支撑、智慧协同的业务应用,形成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现代“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应急管理模式。

  (1)智慧应急指挥平台。整合各种应急资源、业务流程、信息资源、网络通信和应用系统,使之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协同工作,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应对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建设一套覆盖全市的“平战结合、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高精度和准确定位的公共安全立体监测监控与应急体系,服务于宿迁市平安、和谐的总体目标。

  (2)安全生产问题处置监管平台。完善市安全生产问题处置监管体系,纵向连接市、县、乡三级,横向连接市安委会相关成员单位,按照全面覆盖、应进必进的原则,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问题、隐患、事故信息应录必录要求,扎实做好各级各部门数据录入,结合安全监管需要,提升管理功能,积极推动危化品、交通、住建、公安等重点应急行业领域执法和业务管理数据联通,加强运维管理和数据分析利用,提高应用深度和广度,实现线上先下同步监管、问题隐患闭环管理。

  (3)应急资源保障平台。整合城市各级各类公共应急安全资源资源,构建一个协同的应急物资保障、应急救援大队和相关部门互联互通的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实现政府部门内部应急物资、应急人员、应急部门多维度协作作战,满足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和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需要所需的各项应急保障资源。

  (4)智慧消防。整合各类消防安全基础数据,构建动态火灾数据监控网络。开发实用型、智能化研判模型,在传统监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故障、报警信号的基础上,利用图像模式识别技术对火光及燃烧烟雾进行图像分析报警。利用单位视频监控系统监控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消防控制室值班情况。接入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或装置,实时监测漏电电流、线缆温度等情况。研发手机APP系统,动态监控、立体呈现联网单位消防安全状态,全面提升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5)智慧水务。完善水利监测网络,整合水利信息资源,围绕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水利执法等业务,形成透彻感知、全面互联互通、科学决策、高效智慧管理的智慧水务新格局。通过雷达、远程摄像、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水域中的船只进行智能识别、及时预警、实时取证,实现对骆马湖宿迁水域全面、全时、全天候监控。以一张图为基础集中展现区域范围内的河湖基本信息、流域分布等数据。实时监测城区内低洼路段的积水水位,掌握低洼路段的积水状况,并借助广播、电视、短信、微信等途径为广大群众提供出行指南,避免人员、车辆误入深水路段造成重大损失。

  (6)智慧气象。利用观测站、卫星、雷达获取包括降水、温度、风力风向、地面结冰、太阳辐射、酸雨、空气能见度等30余种要素的气象观测数据,形成短期、中期、长期的精细化气象预报数据。整合完善宿迁气象数据资源库,实现全市自动气象站、区域气象站监测信息的实时展示、动态监测和预警。以统一移动服务平台入口为基础,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实现气象信息及灾害天气预警信息的一键式快速发布。

  (7)智慧化工园区。通过智慧化工园区建设,以园区安全生产保障为核心要素,以园区政务服务和企业服务为中心,规范化管理为准绳,着力构建智能化、全域可视化、应急决策智慧化的全国化工园区标杆示范区。推动化工园区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提高园区基础智能化管理及服务水平。鼓励化工企业结合5G+技术,进行智慧工厂改造,形成区域化工园区智慧工厂标杆示范,从而实现化工园区数字孪生改造,变物理园区为数字可视化园区。

  (8)智慧危化品管理。实现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的实时监测、智能研判、隐患预警、事故预测、风险评价、应急救援,形成危化品管控及事故预防整体化解决能力。通过现场部署各类传感器和控制设备对重大危险源的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等信息进行不间断采集、监测,实现设备信息远传、连续记录、信息存储、事故预警和远程控制,为石油、化工、化肥、医药等行业提供各类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等特点的危化品的装卸及运输安全监测,动态更新维护数据,实现数字化应急预案管理,对应急物资、救援队伍等应急救援资源的集中管理,加强智能分析和智能研判,为辅助决策和指挥调度系统提供信息支持。

  (9)食品安全。推进食品安全许可凭证、监管和处罚记录、检验检测结果等信息的共享和跨部门监管协同。加强信息化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投诉举报和信用评价等环节的支撑作用,提高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分析处置、科学决策水平。深化食品信息全程追溯,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和预警信息向社会公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

  (10)公共卫生安全。加强多源数据整合,逐步建立“防、控、治”联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整合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资源,制定公共卫生监测数据集成标准,实现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联动指挥等功能,全面掌控公共卫生安全综合态势,实现公共卫生统一管理调度。

  (二)民生服务更便捷

  通过数据共享交换、信息系统整合建设、新技术应用等方式,减少城乡差距、消除数字鸿沟,给人民群众带来便捷高效服务,提升老百姓幸福感。在政府以及相关委办局提供政务审批服务同时,汇集贯穿市民、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各类服务,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广大市民、企业提供各类便利服务,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建设目标:大力推进信息惠民工程落地实施,增加医疗健康服务供给,健全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普及数字资源服务,覆盖网络学习空间、优化教育治理能力、规范数字校园建设、创新智慧教育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聚焦“互联网+政务服务”,让老百姓办事少跑腿,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具有普惠性、便捷性、主动性、线上线下协同、整体化服务的民生服务,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提高市民获得感,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推进公共服务“一码互联”

  依托智慧城市基础平台,构建全市通用的“市民码”,连接城市服务各类场景应用,实现“多码合一、一人一码、一码互联”。依托全国一体化平台,深入推广宿迁市民码互信互认应用,作为在交通卡口、居住小区、工厂厂区以及一些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的通行凭证。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型应用生态体系,推动“市民码”在公交乘车、医院挂号、图书借阅等应用场景试点,不断增强市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领先领域先行应用区块链技术,以宿迁市“一网通办”和政务事项的快速办理为目标,提升政务事项办理效率,优化事项办理流程,解决政务数据跨部门协同共享存证和互信问题,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创新。加快建设宿迁市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以四级联动综合服务管理系统为核心,兼有政务服务监督考核管理,运行分析等功能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加强深度互联互通,提高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深化推进各级业务系统全面深度对接,省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深度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全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各项指标达到全省前列。

  3.打造移动服务“一屏智享”

  以“百姓用一部手机,畅享全市综合服务”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数字政府大数据治理能力,创新数字政府运营保障体系,统一移动服务端入口,汇聚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资源,为百姓提供线上服务统一入口,实现“一屏智享生活、一号走遍宿迁”,推动提升“掌上政府、指尖服务”建设水平。在内容方面,整合政务服务、医疗健康、教育服务、交通出行等公众便民需求较为迫切移动应用入口,提高用户服务体验。在渠道方面,加强网上办事大厅、政府网站、政务微信以及政府12345热线等移动服务内容融合,整合网页、手机、移动终端、自助终端、智能电视、服务热线、社区服务站等渠道,可以实时进行各类信息查询、在线办事、公共事业缴费、交流互动等,实现全渠道服务内容统一、数据同步、服务体验一致等。基于微博、微信的不同服务特点,拓展移动服务渠道,开通微信小程序,以场景触发服务,实现服务便捷化。发布微信订阅号,提供惠民信息服务。开通微博账号,拉近与民众距离,增强政民互动。

  4.完善教育服务“一站直通”

  搭建全民终身学习资源库,通过大数据为终身教育研究与决策提供支撑,鼓励互联网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互联网开放大学,面向不同层次人群提供各类形式开放式在线学习服务,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深化智能化校园建设,统筹建设一体化教学、管理与服务体系,提供学习培训、家校沟通、招生录取等“一站直通”式教育服务,推进教育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

  5.推进旅游服务“一键畅游”

  依托宿迁市大数据平台,探索“一键畅游”宿迁模式,以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为载体,围绕“商、养、学、闲、情、奇”新业态,内容包括“吃、住、行、游、购、娱,智能行程规划,公共服务,官方咨询,投诉受理”等要素板块,达到多入口、多商家、线上线下流量互通的效果,线下以智慧景区(线上购票,刷脸扫码入园)、智慧酒店(线上订房,自助办理入住手续)、智慧餐饮(预约排号、点餐)、无感支付智慧停车场(预约车位,支付停车费)等智慧系统为主,为实现智慧旅游城市打下基础。

  (三)数字经济更繁荣

  数字经济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加速向各领域广泛渗透,以城市数据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为支撑,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挖掘数据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务模式,实现数据资源资产化、数据资产服务化、数据服务价值化。

  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跨界融合、智能化发展加速等新趋势,贯彻落实国家“互联网+”产业战略,聚焦“六大攻坚战”主战场,推进工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推进服务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以融合为主线的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和能级,形成引领宿迁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1.产业数字化

  一是推进工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积极探索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技术融合和丰富应用,为各垂直行业和领域赋能赋智,促进产业集群数字化发展。优化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整合、运营管理、安全保障等服务支撑,加强工业设备的连接、管理以及数据采集、建模分析及开发应用,加快“哑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有效挖掘数据价值。积极搭建供应链、产业链、产融对接的数字化平台,帮助企业打通供应链、对接融资链,实现业务、人力及生产资源的精准配置、灵活调。推进应用牵引,减少网络通信、IDC运维租金等数字基础设施使用成本,降低使用门槛,让更多市场主体分享数字经济“红利”,建设一批智能园区、无人工厂和数字车间,促进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面向重点行业,整合发展符合企业需求、具有宿迁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动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加快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应用,推动标识解析在家具物流、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试点应用,赋予工业互联网机器和产品“身份证”,为供应链系统和企业生产系统精准对接和人、机、物全面互联提供基础标识,助力宿迁工业逐步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协同共享、智能引领的智能制造。

  二是推进农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样板。持续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京东等知名电商企业全面对接,以农产品线上销售为精准扶贫重要抓手,构建包括泗洪大闸蟹、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专有网络销售体系,推进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农业数字化基地。引进具有农业数字化基地建设的龙头企业,对本地农业进行全链路数字化升级,优先选择大棚蔬菜、水果、畜禽等产业,推进一批农业数字化基地建设。建设标准示范基地,全程数字化品控追溯。

  加强农村电商信息的监测、统计、发布等工作,建立企业与监管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提升农村电商经营的科学决策水平。提供持续推进“一村一品一店”建设,结合京东农村电商服务点,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一店”集聚,发挥集聚效应,发展“前店后场(厂)”模式的电商集群,充分利用产业集聚区网货供应优势,产销无缝衔接,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

  三是推进服务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推进服务信息化。发挥信息化助推作用,加快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落实江苏对全省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推进旅游服务、文化服务和健康服务,打造数字化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基地。

  建设智慧商圈。大力推进新零售、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加快建设互联网龙头企业为主导跨境电商的省级运营服务中心,推动传统商贸企业、特色街区商圈实现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商圈”示范区。

  打造有影响力的服务业产业集群。加速培育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形成在国内乃至国际有重大影响力的领军型服务业企业集团,创建一批省内、国内著名“宿迁服务”品牌。

  2.数字产业化

  以大数据存储基地、大数据研发基地、大数据清洗基地、大数据外包基地为重点,着力构建上下游配套紧密、高效的优势大数据产业链。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大数据产业园。立足数据生产、采集、研发实施建链工程。主动对接互联网企业、大数据生态型企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针对性的招商对接。围绕数据存储、数据处理等实施补链工程。强化本地化企业与数据存储、处理类企业的融合能力,围绕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增强配套能力。着眼现有大数据产业实施强链工程。通过技术、创意、管理、资本、品牌等要素,提升大数据行业企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当前,传统产业仍是宿迁经济的主体和重要支柱,但传统产业又给宿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构成了压力。在大数据产业链延伸方面,通过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运用数据思维,改善产品研发、工艺升级。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大数据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长远竞争力的关键抓手,选择与大数据产业关联密切的重点方向作为切入点,加快培育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作为核心产业的有益补充。重点的关联业态包括:军民融合产业、智能制造、云计算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

  第五章  县区智慧城市建设要求

  沭阳、泗阳、泗洪县和宿豫区、宿城区、湖滨新区、洋河新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在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顶层设计衔接一致

  县区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时,首先必须要做好充分调研,既要借鉴吸收各地先进有效经验模式,又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量身打造。坚持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一张蓝图指引,在《宿迁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进一步研究确定县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项目和内容,科学制定智慧城市落地方案或制定县区行动计划。各级、各部门(单位)有序推进规划任务落实,确保智慧城市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发挥县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承上启下的角色。

  二、指挥体系上下贯通

  县区应积极推动县乡两级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县(区)、镇、网格(村居)三级架构,实现“一门受理、一体派单、闭环问效”,在常态下做实做精城市管理,将分属不同业务条线的“单一兵种”整合在智慧宿迁运行指挥中心一个平台上,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动、上下一体的组织体系和指挥能力。县区应以村、社区为基础,坐实全勤网格,实现综治、城管、应急 “三网合一”要求,实现条块力量在基层的有效整合和串联,实现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联勤联动。

  三、公共平台共建共享

  按照“一级开发、三级使用”原则,市级加强统一平台建设,县区应积极使用市级统筹建设的数据平台和共性支撑平台等可用的系统平台,原则上不重复建设。县区应严格限制新建或租用规划以外的政务云平台,加快组织具备条件的部门业务系统向市级政务云迁移。有序组织具备条件的已有政务云和部门行业云向全市统一的政务云整合。县区尚未建立统一的政务云平台的,原则上今后不再建设,新建业务系统一律依托市级政务云平台部署。通用硬件、业务专网、协同办公、政府网站、视频会议、跨部门信息共享、涉及行政权力运行的业务应用系统以及其他跨部门、跨行业的应用系统等项目原则上不再批准单独建设。

  四、系统网络互联互通

  县区应建设完成本级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任务,实现电子政务外网县区部门、镇(街道)的全覆盖接入,实现市、县、乡三级联网,保证县区与市级综合运行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同步。加快部门非涉密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的整合迁移,及时关停撤并业务迁移上云后的“空网裸线”,形成了向上连接市,向下连接镇(街道),横向与各委办局互联互通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推动社会视频资源整合汇聚,构建县区一体化监控网络。推动网络会议和视频监控等系统网络与市级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一屏观全城。

  五、基础数据汇聚融合

  按照《宿迁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县区应把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情况作为新型智慧城市项目审核、竣工验收和运维经费安排的必要条件,做到“不共享、不立项、不拨款”,对申请新建的政务信息系统,凡未明确部门间信息共享需求的,一概不予审批;对在建的政务信息系统,凡不能与其他部门互联共享信息的,一概不得通过验收;凡不支持市共享平台建设,不按要求向市共享平台提供信息的建设项目,一概不予审批或验收,从源头上杜绝“信息孤岛”产生。县区相关主管部门应全面梳理各级各部门和主要公共企事业单位可共享开放数据资源,每年定期向市级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数据服务。

  六、技术标准统一规范

  县区应在国家、省、市的统一标准规范框架下,涵盖信息系统整合、数据管理融合、云安全防护、建设与运营等方面标准规范,开展统筹建设智慧城市,确保在技术层面上县区平台与市级平台无缝衔接,积极推动县区平台与市级平台的对接,实现网络、基础数据和服务的互联互通。

  第六章  实施计划

  宿迁市新型智慧城市具体建设实施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面建设阶段,形成宿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基本框架、理顺体制机制、构筑坚实基础,重点项目稳步推进。第二阶段是标杆示范阶段,在前一阶段基础上,深化行业应用,打造应用示范标杆。

  一、全面建设阶段

  该阶段主要任务是以搭建框架,加强软硬件建设,夯实智慧城市基础为主。搭建智慧宿迁基础框架,健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汇聚全市数据资源,完善城市大数据,构建技术支撑平台,建成智慧城市综合运行平台。结合国家和省市政策要求,启动社会治理领域、民生服务领域、数字经济领域各类智慧应用建设,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业务应用。计划用3年时间达到“夯实城市信息基础、共享开放数据资源、业务应用协同”的建设目标,提升居民的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数据服务方面。完善政务云运维保障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和租用评价机制,提升政务云综合服务能力。聚焦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3大领域,部署城市感知节点,建设深度覆盖的物联网络。建立健全“一数一源”数据提供和更新维护机制,完善人口库、法人库、时空地理信息库以及社会信用信息库、电子证照库五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保证基础数据的鲜活度,制定数据管理和共享服务规范。

  2.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和服务方面。构建并推广全市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统一以身份证号为信任根,整合多种认证源。升级完善电子证照系统,并与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对接,构建电子印章与签名服务,对接省、国家电子印章系统,各部门业务系统推广应用电子印章与签名服务。开展可信电子证照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跨部门证件、证照、证明互认共享,探索与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平台对接,开通“微信证照”、“支付宝证照”服务。建设社会信用平台,建设社会信用库。整合现有视频资源,建设视频融合服务平台,实现全市视频资源的集中管理和统一使用。构建“泛感知、全联接、统管理”的物联感知管理平台,推进物联感知应用服务创新,将城市要素变成数据要素,精准反映城市运行态势。围绕“安全自主可控”和等保2.0开展安全体系建设,建成“防御、监测、打击、治理、评估”五位一体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3.业务应用建设和服务方面。基于完善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在城市大数据治理工作成效凸显的基础上,开展数据驱动的面向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数字经济三个方向的智能化应用建设工作。创新立体化的治理机制,建立整体推进、建管分离、共享协同、服务集成的社会治理业务模式,构建大服务、大应用、大数据、大平台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围绕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整合民生服务领域服务内容,拓展信息惠民深度与广度,实现全程全时、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不断提升民生服务城乡一体化水平,促进民生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强化经济社会、基础地理、气象水文和互联网等数据资源融合利用和信息服务,提高环境监测处置、建筑节能、污染物排放监管等领域智慧技术应用水平,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环境监管精准化、环境决策科学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宜居生活环境。着力打造更有活力、更具实力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促进数据开放应用与农业、旅游、物流、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全产业各领域的深入融合,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实现信息经济快速有序发展。

  二、标杆示范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前一阶段建设成果基础上,深化行业应用,打造应用示范标杆。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高效深度开放利用,形成全市一体化的城市大数据应用体系。全面完成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数字经济等领域应用项目建设,实现社会治理更精细、民生服务更便捷、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目标。基于数据资源应用创新,建立城市大数据的跨区域、跨领域的网状联动机制,探索通过城市大数据解决综合性问题能力,提高政府公共决策和公众服务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及时性。

  进一步发挥智慧宿迁建设成果对数字经济的支撑力度,坚持数据驱动、创新引领、融合带动,打造多元参与、成果普惠的数字经济,全面推进宿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城市数字化协同融合,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发展商业新模式、产业新形态大量涌现,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第七章  建设运营模式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是一个多方参与、资源整合、创新探索、持续迭代的系统性工程,政府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扮演着主导和引导的核心作用,而企业参与也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通过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资金投入的深入分析,保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持续、稳定、高效。

  传统项目建设和行业智能化建设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求,需要以运营为核心,从整体智能化角度,聚焦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数字经济三大领域,构建新链接、新生态、新运营商,盘活各类城市资源,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工作,构建城市信息资源赋能整合、运营服务生态建立和市场化运营主导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成为宿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必然选择。

  一、投资运营模式分析

  目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主要有政府自建、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三种,宿迁市需要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结合财政状况以及体制机制和建设基础选择合适建设运营模式。

  政府自建模式。政务服务、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政务管理、综合治理、城市规划等公益性领域建设项目,由政府直接投资,借助第三方机构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维护。政府具有项目建设的完全所有权和决策权,对资金使用进行全过程管理和审计监督。

  购买服务模式。结合国家政策性要求,在公共教育、劳动就业、人才服务、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公共文化、公共交通、社区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性服务领域,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现有模式基础上,探索由政府自建自营向购买服务转变,加大社会组织建设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力度,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

  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数据开放为抓手,在数字经济、智慧旅游等新产业领域,推动经营性项目市场化运作,建立市场化运作体系机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企业按需开展项目建设,政府以财政专项资金补助等形式加强扶持力度,以应对层次化、差异化、多样性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需求。

  二、投资运营模式建议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涉及多个行业领域,传统信息化建设和运营模式较难适应城市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针对宿迁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投资规模大、涉及项目类型多且目前已在政务云、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等领域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等建设模式探索的现状,建议宿迁市新型智慧城市前期建设以购买服务为主、市场化为辅,后期逐渐转向以市场化投资为主体的建设运行模式。前期以国有平台公司作为建设运营主体,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型智慧城市中的主导作用,更好体现政府意图;可以更便利地开展资金筹集,减少政府财政资金直接投入;可以更便捷地实现投资运营一体化,有利于推进市场化运营。后期以市场化运作为主体,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宿迁项目建设中来,实现国有资本和各类社会资本的融合发展、互利共赢。

  根据投资模式,宿迁智慧城市项目主要分成二类,市场化运作中具有盈利性质的项目,由国有平台公司投资建设,自主运营。市场化运作中可由第三方公司运营的项目,如5G、智慧管网等,由第三方公司直接投资,建设运营;公益性项目由国有平台公司投资建设运营,政府购买服务。

  三、建设管理模式建议

  新型智慧城市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涉及技术新、部门多、项目多,管理难度大,传统信息化建设模式较难适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结合第三方咨询力量,对项目的立项、招投标、验收等工作进行统一扎口管理。

  第八章  保障措施

  通过强化新型智慧城市保障机制建设,营造工作机制统一协同、工作方法科学合理、支撑力度具体有效、舆论宣传导向正确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智慧宿迁建设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

  夯实宿迁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职能,确定由领导小组负责市本级新型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决策指挥和统筹调度。有序推进市大数据管理局实体化运行,并履行宿迁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统筹负责市本级新型智慧城市项目的扎口管理、督促检查、绩效评价。宿迁市大数据中心负责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制定、规划计划编制、项目需求方案确定及组织项目实施。各相关部门根据智慧城市规划计划,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梳理申报本部门建设需求,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项目建设,负责项目建成投用后的运行维护。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动推进机制,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科学管理

  成立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专家咨询小组,负责对项目需求、实施方案、竣工验收进行评审,为市本级智慧城市建设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咨询小组成员由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专业第三方机构等单位在智慧城市规划计划、建设管理、技术应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引入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总咨询,负责协助市大数据中心对项目规划计划、建设管理、验收评价提供专业咨询服务。通过构建统建统管的新型智慧城市建管模式,保证建设管理过程的规范、高效、科学、透明。

  三、完善考核监督

  加强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任务、各部门工作的督促检查与考核,组织开展对重大示范项目、平台和试点建设进度、质量、效果等的阶段性常态化检查,把握行动计划实施重点和时序,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市政府办公室(市大数据管理局)对项目建设质量、工程进度进行督促检查,每年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进行综合考评,并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项目建设开展绩效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市财政局对纳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资金管理、使用进行监督。市审计局负责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开展专项审计。

  四、提升舆论宣传

  制定宿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宣传推广计划,积极宣传推介宿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成果、新模式,不断扩大示范效应。各部门利用科技宣传、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新媒体等形式,主动宣传、展示智慧宿迁成果。重点项目建设验收前必须将建设成果接入新型智慧城市科技馆集成展示,形式和内容每年更新一次。项目正式上线运行前按照统一计划安排,组织专题发布会,向市民和全社会介绍推介建设成果。通过借助国内外行业展会,积极宣传、推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总共: 1页   
作者:

西楚网新媒体矩阵

  • 头条号
  • 凤凰号
  • 百家号
  • 企鹅号
  • 网易号
  • 大鱼号
  • 搜狐号
  • 一点资讯
  • 快传号

南京厚建软件 LivCMS 内容管理系统http://www.hogesoft.com 授权用户:http://www.xic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