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正文

江苏教育信息化这十年 来看看他们怎么说

2022年10月05日09:05   来源:江苏教育发布

0

南京教育信息化这十年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  潘东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行教育信息化整体谋划,强调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了“理念先导,管理者先行,区域协同推进,整体高质量应用”的南京区域经验。

构建面向不同群体的信息化能力体系

切实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十二五”末,南京市对教师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深入调研,形成了“以理念为先导、管理者率先行动”的能力提升计划,“十三五”以来,分17批对全市600所中小学校长和信息(电教)中心主任等1400多人开展了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对109名中小学首席信息官培养对象进行了专题培训,分18批对1280位中小学教务、德育、总务主任开展管理者信息化应用专项培训。针对关键人物,开展精准培训,为“十四五”南京全面推动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奠定了基础,真正打通了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三化”思路

全市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校园

  南京市坚持以区域整体协同推进为发展目标。首先是坚持标准化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南京市在“十二五”期间中小学全面建成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2017年在全省率先发布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的建设评估细则,将智慧校园建设列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制定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市级专项投入7000万元,并纳入区域教育督导评估。二是坚持均衡化建设,协同推进整体发展。电教部门牵头,形成了与装备、教研、培训、财务和教育督导等部门的紧密合作,市、区、校三级协同推进的管理架构。三是坚持特色化发展,培育项目提升内涵水平。以应用为导向,从智慧环境、智慧管理、智慧教学和特色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受教育部基教司委托,开展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项目研究,重点对网络学习空间等四大领域进行实践研究,并持续跟踪南京在线教学的发展状况,连续多年发布了南京市互联网学习发展报告,为全国提供了“云上德育”南京模式等5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南京样本。

坚持“三三四”模式

不断深化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创新实践

  围绕建设与应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注重信息化应用的常态化、适切化与效用性。一是秉持“三全”理念,优化创新实践格局。即贯穿全学段,推动信息化教育“不断线”;融入全学科,促进信息化教育“连成片”;渗透全过程,助力信息化教育“形成面”。二是优化“三课”路径,打造信息化教育创新载体。以课程创新为支撑,增强创新实践的系统性;以课题创新为突破,增强创新实践的引领性;以课堂创新为阵地,增强教育创新的有效性。已建成5个区域信息化教育创新中心和127所信息化教育创新基地校。三是聚焦“四创”目标,激发创新实践活力。南京市聚焦培育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技能、养成创新人格等“四创”目标,通过物态环境、创新活动、评价方式三元协同,大力提升创新教育和实践的“软环境”。“十三五”期间,南京市投入1.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学校信息化教育创新,每年参与各类创新活动的人数超过10万人次,已成功孵化127个体现信息化应用的创新课程项目。

  南京市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实施,全市98.8%的中小学达到省智慧校园标准,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智慧教育建设成果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市级线上学习平台“金陵微校”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充分肯定。下一阶段,南京市将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深入贯彻落实“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总体战略,推动数字化建设各项任务,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引擎和主要“承重墙”的作用。

推进信息化建设

重构学校发展新生态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校长  高建君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秉承“创设优良学习生态,为学生优质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荣获“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江苏省“十三五”科学教育示范校、“中央电化教育馆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课程应用示范校”称号。

  学校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要坚守教育教学规律,以促进师生发展为目标,将信息化的建设理念与学校的发展需求、育人目标深度融合,重构促进师生优质发展的新生态。简要汇报近年来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校本实践。

深耕“三课”

增强师生面向未来的能力

  围绕“三课”,即“课题、课程、课堂”,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深耕课题研究,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近五年,学校立项了两个全国教育信息技术重点研究课题,1个中央电教馆课题,立项的市级以上信息化课题有10个。

  深耕课程建设,拓宽信息素养提升的主渠道。学校开设了多门基于大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如思维导图课程、机器人课程、人工智能课程、STEM课程、场景课程,既提高了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也坚守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21年度荣获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称号,一批学生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奖。

  深耕课堂效益,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各学科积极探索借助人工智能应用的精准教学,如基于AI的数学智批改、基于语音识别的英语听说学习、基于智能运动监测的体育教学等,实现模糊化的教、同质化的教向精准化的教、个性化的教转变,被动式地学、盲目性刷题向定制化学、精准化补偿转变。

融合线上线下

有效拓展教育时空

  学校将2020年初的疫情危机成功转化为师生线上教学能力提升的契机。开设了500节面向全年级学生的高品质线上大课,成功探索出了线上教学中备课、上课、管理的路径和策略,学校线上教学管理案例入选2020年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典型案例。学校秉持“身心两健,全课程并举”的工作思路,目前,所有教师均具备了线上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学科课程教学、线上辅导、线上家长会、线上主题教育活动等。线上教育不仅延伸了课堂的时空,丰富了教育的载体和形式,也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了有效的家校合力。

迭代微校园

推进管理智能高效

  创建了“科利华中学微校园”,现有40多个应用模块,覆盖学校多方面的工作,如“双减”作业、青蓝同辉、心育之窗、空中课堂等,学校根据师生发展需求动态增补相关功能,实现了高效采集数据、即时反馈结果、自动流转数据、提供决策依据。“科利华中学微校园”深受师生欢迎,在优化学校管理流程、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将继续探索信息化建设,加快学校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不断优化环境、资源、课程、评价、服务,构建促进师生优质发展的学校生态,为促进师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发展奠定基础。

建构江苏样本

彰显使命担当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  杨现民

  今年是我到江苏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教育信息化研究者,我亲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切实感受到十年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整体而言,历经十年初步形成了特色化的智慧教育发展样态与模式,彰显了江苏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局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

  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及早谋划、顶层设计,展现江苏“速度”。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全国第一份省域层面智慧教育政策文件《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对全省智慧教育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规划设计,正式开启了江苏智慧教育发展新篇章。随后出台的“十三五”专项规划、2.0行动计划、“互联网+教育”发展意见、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方案等,无不体现着江苏对待教育信息化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快速的响应速度。

  狠抓政策落实,多方协同,以项目促发展,展现江苏“力度”。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教育厅统筹部署,以机制创新整合电教部门和业务部门力量,引导企业和高校科研力量参与全省智慧教育建设,初步形成了多方协同的发展机制以及项目带动的推进模式,如2018年启动的江苏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在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江苏在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校园首席信息官制度等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体现了“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持续深化应用,鼓励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展现江苏“深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教育信息化发展始终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将应用放在首要突出位置,积极推进智慧课堂、空中课堂、城乡结对课堂、网络名师工作室、阳光食堂、阳光招生、智慧就业等应用的常态化运行,为江苏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夯实了应用基础。此外,注重调动和保护基层创新的自觉性和能动性,鼓励各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初步形成多元互补的信息化应用生态。

  坚守育人初心,回应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展现江苏“温度”。教育信息化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工具,而要发挥“工具箱”作用,能够切实解决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江苏教育信息化这十年坚持聚焦教育热点难点痛点问题,比如区域教育均衡、招生入学、“双减”、乡村教育振兴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推进智慧教育云平台、城乡结对课堂、空中课堂、阳光招生等信息化项目,回应社会关切,助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相信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下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下,江苏教育信息化一定能够跃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为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总共: 1页   
作者:

南京厚建软件 LivCMS 内容管理系统http://www.hogesoft.com 授权用户:http://www.xic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