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正文

宿迁51岁庄稼人董震记忆中的童年:乡村里的扬场

2019年06月16日08:35   来源:宿豫广播电视台

  俗话说:三年能中文武举,十年难考田状元。在过去,夏收之后一件重头事就排上日程了,那就是扬场。这既是个力气活,又是个技术活,不会扬场,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庄稼汉。在51岁的庄稼人董震的记忆里,那段扬场的时光难以忘却。

  6月15日上午,记者在宿豫大兴一处220亩农田里见到了董震,这两天他一直奋战在抢收一线,指挥农机手收割小麦。董震记得,以往每年的六月初,庄稼人家都是天不亮就趁着凉快,挥舞着镰刀在一眼望不到边的麦浪中挥汗如雨。小时候父母在割麦,他就在旁边打下手,将麦子抱到平车上拉走。

  麦子抢收回来都要放在场上晒,将其中的湿气晒出了,不然容易发霉。当时,董震家的场大约有二三百平米。

  晒过之后,董震家用黄牛拉着碾场,之后开始扬场。扬场既是个力气活又是个把式活,因为没有相当的体力是扬不完一大堆麦子的,而如果不懂窍门,扬一晚上也扬不出一堆金灿灿的麦子来。董震的父亲就是村里的扬场高手。

  扬场是有讲究的,并不是有风就能扬,风太大容易把少量麦粒吹麦壳那边,风太小麦粒与麦壳分离不利索。风不大不小,才最为理想。

  扬场时,父亲前腿弓后腿绷、前手举后手送,使劲铲起一锨毛粮,膀子一抖,“嗖”的一声麦子迎风离锨。粒粒粮食在空中转体翻跟头,着地瞬间似雨点唰唰一线落下,那轻瘪的麦糠就和麦粒分离开了。这样的一幕,给小时候的董震留下深刻的回忆。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慢慢的人们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扬场消失了。

  现在,董震的农田都是雇农机手收割麦子,也不需要再扬场了。

  现代化的机械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劳作,机器一次性完成收割碾打与扬场等繁重劳动,小时候看父亲扬场成为董震童年的回忆,但对他来说更是一种进步。

总共: 1页   
作者:唐千千 ,见习 刘义杰 ,宿豫台

西楚网新媒体矩阵

  • 头条号
  • 凤凰号
  • 百家号
  • 企鹅号
  • 网易号
  • 大鱼号
  • 搜狐号
  • 一点资讯
  • 快传号

南京厚建软件 LivCMS 内容管理系统http://www.hogesoft.com 授权用户:http://www.xichu.net